湖北“寄死窑”多残忍?子女送60岁爹妈进洞,任其不吃不喝等死
谁能想到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,还隐藏着一些不堪的习俗。
当家里老人年龄超过60岁,无论身体状态怎么样,都要被儿女送到山洞封死洞口,然后等死。
而这就终将是老人这一生最后的归宿。
这就是流传的我国湖北地区古代流传的一种古老习俗。
根据当地人的说法,这称之为的“寄死窑”。
“吃人”的窑洞
2001年,民俗学家刘守华跟随武当山当地的老人进入山中,开展田野调查,在那偏僻得罕有人至的山坡,繁茂的灌木丛中,他偶然间发现了十余处隐蔽的窑洞。
展开剩余88%这些窑洞藏得太深了,倘若没有当地老人的指引,外人根本难以察觉。
当地老人道出实情,这些并非普通的储物窑洞,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“寄死窑”,专门用来安置60岁以上的老人。
根据当地人的说法,所有窑洞都选在背山朝南的位置,山风顺着窑洞的缝隙呼啸灌入,寒冬时节,洞内比室外还要阴冷。
窑洞的尺寸设计也颇为讲究,所有窑洞仅有1.2米高,男性窑洞长2.1米、宽1.6米,女性窑洞长1.8米,不管是哪种规格,都仅仅够一个人蜷缩着躺下。
洞壁上挖有浅凹槽,那是用来放置干粮的地方,洞口两侧则留着清晰的插门板的孔,门板一插,就能把洞口彻底封死,将里面的人与外界完全隔绝。
在过去,只要家里老人年满60岁,子女就得依照规矩,在当天完成“送窑”之举。
送窑的日子,大多会选在大雾天或雨天的清晨,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天气,是因为雾大或下雨时视线极差,既能巧妙避开路人的目光,似乎也给这份残忍的行为找到了一块“遮羞布”。
老人被送进窑后,第一天,子女还会送来两顿稀粥,送到洞口时,没说几句话,转身匆匆下山。
到了第二天,送来的就只剩下一块硬得能硌牙的饼,而到了第三天,就再也没人来送饭了。
更有狠心的子女,会搬来石头把洞口严严实实地封死,让里面的人连最后一点光亮都看不到。
洞里的老人在断粮断水后,身体渐渐没了力气,最后只能无奈地蜷缩在冰冷的土地上,在黑暗中一点点耗尽最后一丝气息,孤独地走向生命的尽头。
这样残忍的习俗,并非凭空出现,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。
“寄死窑”的来历
“寄死窑”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麋国,当时,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,一旦遭遇旱灾、蝗灾,地里的收成根本无法满足全家人的温饱。
为了让青壮年和孩子能够活下去,有些深明大义的老人主动提出要进寄死窑,想用自己的离开为家族节省宝贵的口粮。
那时候,有些人家还会在窑洞外摆上一碗水,算是给老人最后的一点“念想”,可这点水,在漫长的等待中,根本撑不了多久,很快就会干涸。
然而,到了隋朝末年,当时战乱四起,天下大乱,到处都是逃荒的人。
年轻人为了活命,只能拖家带口往南方或其他安稳的地方奔逃,可年迈的老人行动不便,根本无法带着一起走。
于是,“送老人进寄死窑”不再是老人的主动选择,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。
哪怕老人身体依旧硬朗,还能下地干活、缝补衣物,只要满了60岁,照样会被子女无情地强制送进窑里。
直到唐中宗时期,李显担任荆州都督,一次下乡巡查时,他偶然间撞见有人背着竹筐往山里走去,竹筐里似乎隐隐有人影晃动。
他顿感奇怪,便派人跟上去一探究竟,这才揭开了“送老人进寄死窑”的残酷真相。
李显得知此事后,又惊又怒,深感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人伦道德,他立刻派人在辖区内展开全面查访,摸清了寄死窑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习俗细节。
随后,他果断贴出告示,明确规定“弃老者罚粮十石”,在当时,十石粮足够普通家庭吃上一年。
同时,他还让人将现存的寄死窑全部拆毁,防止再有老人遭受这样的苦难。
光靠惩罚还远远不够,李显深知观念的转变才是关键。
于是,他在辖区内大力推广《孝经》,让私塾先生给村民们讲述尊老的故事,要求官员们带头赡养自家老人,以身作则。
就这样,在政策的严格约束和观念的积极引导下,“寄死窑”这一残酷的习俗才逐渐被废除,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。
然而,“弃老”的说法并没有彻底消失。
后来,考古人员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里,发现了一幅“人进窑洞、家人跪拜”的画面,画中窑洞的形制、家人的神情,都与武当山寄死窑的传说高度吻合。
再后来,河西走廊出土的汉代竹简上,也有“活葬60岁者于山穴”的记载,这些文物证据进一步证实,这种弃老习俗曾经在多地存在过。
到底是寄死窑还是“祭祀窑”
2005年,有考古团队专门对武当山的寄死窑进行了细致勘察,奇怪的是,所有窑洞里都没有发现人类骸骨,只有部分窑洞里留有香灰痕迹。
基于此,有人推测这些窑洞在后来可能被改成了祭祀祖先的场所,不过,当地老人代代相传的口述,再加上史料记载的佐证,使得“弃老说”更具说服力。
如今的社会,再也看不到寄死窑的踪迹,可类似的“隐形弃老”现象却并未消失。
有些独居老人独自住在老房子里,生病时无人照顾,有的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后,就像完成了任务,从此再也不探望、不打电话。
要知道,现在的物资条件与过去相比,已经好了太多太多,根本无需为了节省一口粮而牺牲老人的生命和尊严。
国家出台了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,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;社会也一直在大力倡导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,社区里设有养老服务中心,医院也有老年病专科,为老人提供各种保障和便利。
我们更应该积极践行“老有所养”的承诺,别让过去寄死窑里的绝望,以其他形式在今天重演,别让“养儿防老”成为老人遥不可及的奢望,要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参考文献
武汉晚报——2012-02-23《武当山不明窑洞疑似自死窑 供老人自生自灭(图)》
发布于:辽宁省